AC-RV新型驱动单元研制
栾楠, 陈建平, 言勇华, 刘宝生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200030
A NEW AC-RV DRIVE UNIT
LUAN Nan, CHEN Jian-ping, YAN Yong-hua, LIU Bao-sheng
Robot Institut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全文:
PDF
(206 KB)
HTML
( )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引用本文:
栾楠, 陈建平, 言勇华, 刘宝生. AC-RV新型驱动单元研制[J]. 机器人, 1999, 21(5): 370-374..
LUAN Nan, CHEN Jian-ping, YAN Yong-hua, LIU Bao-sheng. A NEW AC-RV DRIVE UNIT. ROBOT, 1999, 21(5): 370-374..
摘要 以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与高精度、高刚度的RV减速器构成的驱动单元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比较流行的驱动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市科委的新型驱动单元项目.包括研制背景,主要技术要求,RV减速器的传动原理、优越性,交流伺服电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我们设计制作的基于ISA总线的交流伺服驱动卡的设计思想,技术创新和实现.最后给出了鉴定结果和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 :
交流伺服 ,
RV传动 ,
位置控制
Abstract :AC-RV drive unit, which is composed of high-powered AC servo-motor and high-precision high-rigidity RV (Rotate Vector) reducer, is the most popular drive mode of new industrial robot.This paper chiefly introduced the project "New AC-RV Drive Unit", which was supported by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The paper included backgrou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principle and advances of the RV reducer, and the guideline of servo-motor, etc.We also developed an AC servo drive card, which based on ISA bus. Its idea, innovation and realization are presented here.At last, the result is given and its future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
AC servo
RV motion
positional control
收稿日期: 1999-01-08
基金资助: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941111034)
作者简介 : 栾楠(1973- ),男.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 陈建平(1951- ),男.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
1 《机器人新型驱动单元研制报告》
2 《机器人新型驱动单元研究测试报告》,以上两篇为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技术资料
3 《机器人新型驱动单元研究鉴定证书》,上海市科委文件
4 日本松下公司MINAS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有关技术资料
5 日本帝人制机公司RV减速器有技术资料
6 美国Lattice公司ispLSI器件有关技术资料
[1]
王文杰, 于凌涛, 杨景, 闫昱晟. 基于关节转角估计器的绳驱动手术微器械位置全闭环控制 [J]. 机器人, 2018, 40(2): 231-239.
[2]
尹伟, 孙雷, 王萌, 刘景泰. 用于柔性关节机器人位置控制的幅值饱和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 [J]. 机器人, 2017, 39(4): 458-465.
[3]
倪杭, 王贺升, 陈卫东. 基于软体机器人冗余自由度的实时避障位置控制 [J]. 机器人, 2017, 39(3): 265-271.
[4]
王志强, 姜洪源, KAMNIK Roman . 辅助起立机器人反馈控制与速度前馈控制性能对比 [J]. 机器人, 2012, 34(6): 641-645,696.
[5]
任志全, 余跃庆, 周军. 水平运动的三自由度欠驱动机器人的位置控制 [J]. 机器人, 2010, 32(6): 741-748.
[6]
赵建东, 邵黎君, 徐凯, 刘莉, 陈恳. 基于CAN总线的仿人机器人关节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J]. 机器人, 2002, 24(5): 421-426.
[7]
何平, 金明河, 刘宏, 谢宗武. 机器人多指灵巧手基关节力矩/位置控制系统的研究 [J]. 机器人, 2002, 24(4): 314-318,328.
[8]
洪汝渝. 六轴机器人柔顺控制的研究 [J]. 机器人, 2000, 22(2): 143-147.
[9]
樊晓平, 徐建闽, 毛宗源, 周其节. 平面双连杆受限柔性机器人臂的自适应模糊力/位置控制 [J]. 机器人, 1999, 21(6): 455-465.
[10]
刘广瑞, 刘又午, 刘敏. 柔性机械臂末端位置的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J]. 机器人, 1998, 20(4): 296-296.
[11]
杨宏, 高波, 徐殿国, 王炎. 四自由度折叠式机械手的控制系统 [J]. 机器人, 1995, 17(2): 108-112.
[12]
黎亚龙, 李坦, 邓路明, 罗三定, 周国荣, 阳洪志. CS-1双臂工业机器人及其控制 [J]. 机器人, 1994, 16(5): 290-295.
[13]
陈默子. 人工神经网络在机械手动力学辨识和位置控制中的应用 [J]. 机器人, 1993, 15(5): 33-38,59.
[14]
周学才, 郑时雄. 机器人动态位姿误差在工作空间的补偿算法 [J]. 机器人, 1989, 11(5): 14-19.
[15]
刘光军, 张春杰, 赵经伦. PUMA760基于红外接近觉控制与编程实验系统 [J]. 机器人, 1989, 11(3):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