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械、力学、控制、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的不断突破,人们从章鱼、蠕虫、海星等软体生物的柔软特性获取灵感,构造成相应的驱动、感知结构,研究相应的控制方法实现场景应用。软体机器人从原理研究到系统集成再到实际应用,相关领域研究者们围绕“怎么动,怎么造,怎么用”开展了大量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软体机器人”方向是机器人学科边界探索的先锋。本次专刊既希望广泛反映国内软体机器人学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让整个软体机器人学科的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体系化;也希望在当下的研究阶段,获得关于“软体机器人的典型、重大应用”的深入思考和启发性的讨论。欢迎本领域的学者踊跃投稿!《机器人》作为国内机器人学者们的老朋友、长期的对话平台,将以创新的技术手段提供能够点燃思维的火花的学术活动,并面向学术圈和社会公众鼎力宣传。
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软体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场景与展望
2. 基于新型材料与结构的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应用
3. 软体机器人新型传感及柔性交互
4. 软体机器人的建模及控制新方法
5. 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与装配技术
投稿须知:
1. 只接受中文原创文章,全部来稿须通过《机器人》同行评议。
2. 稿件格式参考《机器人》论文模板,详见官网http://robot.sia.cn。
3. 请使用官网投稿系统完成稿件提交,在标题一栏注明专刊投稿,范例“基于xxx机器人的xxx方法-软体机器人专刊”。
投稿截止日期:2023年7月15日
特约编委(排序不分先后)
文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仿生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曾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在机器人学与仿生学领域著名杂志Science Robotics封面, Science Advances, Int. J. Robot. Res. (IJRR) 等刊物共发表 SCI/EI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等报道。文力获得IOP Steven Voge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科学家等奖励。担任机器人领域期刊Soft Robotics编辑, Bioinspiration Biomimetics执行编委,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副主编等。
李铁风,国家杰青,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骨干成员,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发表Nature封面文章、Science Advances等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科技创新35人(MIT TR35-China)等荣誉。
谷国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机器人学与软体机器人技术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Science Robotics、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dv. Mater.、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机器人与交叉领域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德国洪堡学者等。担任IEEE TRO、Soft Robotics、IEEE RAL的Associate Editor,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的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Member,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总干事,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秘书长等。
参考阅读:
本次征稿是《机器人》在“软体”话题上组织的第二次专刊,欢迎阅读2018年第5期刊登的“软体机器人”文章,诚邀各位学者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