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
论文模板
作者投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机器人领域基金资助项目资讯
更多>>  
通知公告
编辑部春节放假通知
[2023-01-18]
《机器人》再次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2版)》
[2023-01-05]
“《机器人》优秀论文奖”举行颁奖典礼!
[2022-08-05]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知网
“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信息与控制》
SIASUN新松
国家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辽宁)
更多>>  
官方微信,欢迎关注
 
   编辑部公告
 

 “医疗机器人技术”专刊征稿通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机器人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医疗机器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及其他医用辅助类机器人等多种类型,涵盖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医疗环节。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等操作,具有精巧的结构、准确的复合感知反馈(力、视觉等)和精准的运动控制等能力,可提高手术的操作精度、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和副作用、加快术后恢复并降低手术成本;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先天功能残疾与后天疾病或高龄等造成的机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或运动辅助,具有人机共融的结构、生机电交互和智能控制等能力,可提高康复效率、减轻医患负担并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其他医用辅助类机器人包括各类更广泛医疗场景下的辅助操作类机器人,如用于口腔、眼部诊疗环境下的医疗辅助机器人,可提高医生的操作精度,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并降低医疗成本等。医疗机器人存在重大的社会需求和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医疗机器人操作精准性与辅助有效性已部分得到验证,但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机器人系统在复杂动态非结构化、狭小等特殊作业环境和人机共融等应用场景下,仍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结构与驱动上,需要柔性材料、连续体驱动等本质安全设计方法为医疗机器人安全性提供保障。控制上,需要机器智能与生物智能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与人的自然、精准交互。5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遥操作、分布式传感、医疗大数据等提供技术支撑,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力反馈技术的进步也会进一步改善医生的临场感,提升诊疗效果。上述医疗机器人密切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机器人真正走向应用奠定基础,并进一步拓展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空间。

    为了集中呈现当下医疗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机器人》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公开征文,征稿日期截止到11月30日,拟定于2021年3月第2期出版,欢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投稿。


特约编委
:
赵新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段星光(北京理工大学)
王启宁(北京大学)
夏泽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征稿方向
:
1. 手术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
2. 手术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
3. 多自由度灵巧/柔性操作
4. 术中复杂环境下的人机协同智能控制
5. 感知觉神经精准反馈技术
6. 基于生物电信号的人机交互技术
7. 基于脑/肌电信号的运动意图识别
8. 基于人体意图估计的主动康复技术
9. 基于智能材料与软体结构的柔性驱动技术
10. 康复等级量化评估技术
11. 面向医疗的多模态传感技术
12. 医疗机器人人机交互技术
13. 面向医疗机器人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4. 智能假肢技术
15. 可穿戴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
16. 其他手术、康复、医用辅助机器人相关技术


投稿须知:
1. 此次专刊只接收中文原创性文章,且全部来稿须通过《机器人》双盲制同行评议;
2. 稿件格式请参照《机器人》论文模板,详见主页--作者中心--投稿指南;
3. 请登录官网http://robot.sia.cn/,进入“作者投稿”栏目进行投稿,在标题一栏填写“论文题目”+“-医疗机器人技术专刊”字样。
 
版权所有 © 2016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地址: 沈阳市南塔街114号 (110016)   电话: 86-024-23970050,86-024-23970088   E-mail: jqr@sia.cn
本系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